查看原文
其他

一段关于 Chinglish 的视频与真相!




中式英语(Chinglish)指带有汉语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英语。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随着英语在中国已经成了一个流行的话题,许多新鲜事也跟着出来了。俄罗斯新闻公布全球语言监听会公布的2005全球最流行的十个词汇清单,chinglish位列第四位。


中式英语是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学习者在写作中往往先用汉语打腹稿,或列出中文提纲,再把汉语一句句机械地转换成英语,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易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中式英语指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


2018年3月,《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列举了海外认知度最高的100个中国词汇。榜单中,共有15个经济科技类词汇入选。其中,“元”“人民币”跻身榜单前十位,且已被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


最早期的中式英语应该在香港出现。清朝将香港割让予英国时,在货物起卸区,有不少经常与洋人打交道的人慢慢从洋人口中学得几个简单的英文词语,就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刚学会的英语组成字句。这些字句,有不少甚至已经融入英语之内。(例如:打招呼时说的“Long time no see!”)


中式英语经常应用于口头语。著名的例子有“san q”,即是中文“谢谢”的意思 (在普通话中通常作 '三Q'),还有ok lah. (第二个例子同时适用于中国式英语、香港英语与新加坡英语)。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中国式英语可以看作他们的“媒介”语言。他们学习期间所使用的语言变成了他们的母语中文和正确英文的结合体。虽然中式英语中的一部分给英语国家的人带来了困惑,但是其中的另一部分仍被西方人津津乐道。


日语中有汉字,世界上也存在着美式英语而且同为英国人,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说的英语互相也不怎么能听懂,为什么中式英语要遭到这么大的反对。正如一位德国人所说“如果国际英语分崩离析,中式英语将成为最突出的一支!”"Welcome to Chinglish!"



语音

有些字经常被交换或混合为同一个字,这是因为两词因发音相近,例如“temple”和“temper”。有时,一个英文字被不正确发音,可能成为一个跟原本的发音完全不一样的中式英文发音,例如“Zellers”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的一部)变为“Se La”,或者英文的姓名,例如Allen,Ellen,Aileen和Shirley,Shelly,Cherry。


词汇

错误的字汇使用(例如:“to put in Jingzhang Expressway”而非“entering Jingzhang Expressway”) 也可认定为中式英语。另一个常见错误使用“emergent”来指“emergency”或者“urgent”。许多这些错误归根于字典里的误用或谬误。


中式英语里,某些惯用语也被搞混。当老外解释某些事时,大部分老中会回应:“Oh,I know”(正确回答是:“Oh,I see.”)。这是因为老中惯常在任何情况下把‘知道’常被翻译成“know”。“When did you first meet him?”也有时被用作“When did you first recognize him?”,因为‘认识’通常被翻译成“recognize”,像“I recognize him from last week's party.”


某些更简单的错误发生在“see”,“watch”,“read”,“look”的使用上──因为它们全部都对应到‘看’这个中文字,通常情况是它们彼此造成混淆或者干脆降级成look。speak,say,talk情况类似。所以,某些长久钻营英文的人仍可能说:“Can you say Chinese?”(正确的是"Do you speak Chinese?"),“I am watching(正确的是reading) a book.”和“Tomorrow I will look(正确的是watch)a movie.”


另一个常见的混淆区是“turn on/off”对“open/close”。中文里“turn on”(意指操作开关或机器的行为)和“open”是同样一个字“开”,同样的“turn off”和“close”导引到同样一个字“关”。结果是,许多人意指“turn on the light”时会说“open the light”,意指“turn off the computer”会说“close the computer”。相反的,意指“close the door”而说“turn off the door”比较少的大众反而较少。


但是随着中式英语的慢慢被纠正,许多学校中的英语教育中,这些常见的词汇错误也被纠正了过来。


语法

中式英语有时会经由常见的文法错误模式产生。例如,在不需要的情况下过度使用“the”(例:“The China is bigger than the France”),以及过度使用动词+“-ing”;这两者都是常见的中式英语。


其他还有:过度使用“to”、使用“to”跟著语气助词(例:“I must to go”)应改成 i have to go 或 i must go、“-ed”和“-ing”形容词的混淆, ed 指人感觉到怎么样,ing指事情怎么样。(例:“I am very boring”对 “I am very bored”;“I was surprised”对“I was surprising”.)、在“be”与形容词间过度使用“very”(反应 “很”在中文里头的用法)、用“very”修饰动词(例:“I very like it”)改成i like it very much、当主动式更恰当时用了被动式、以及错误的动词时态用法也可能导致中式英语。


另外,通常中文文法模式也被吸收到英文文法里,例如经典范例:“I tomorrow go to Shanghai”或 “I this morning eat breakfast.”


此外,对于可数/不可数名词、复数形的用法、“how much”,“how many”,“a lot of”,“much”,以及“many”的用法、存在更多混淆。这些导致常见错误如“He has many money”,“I want a soup”以及 “There are a lot of shoe.” ,money soup 是不可数名词,shoe要变复数。


混用词

中式英语也许更特例化成混用语(creole)──在同一句里头同时使用中英字汇。这种中式英语在某些中文与英语并列为官方语言的地区特别明显,例如:新加坡、香港。(当明确的讨论新加坡当地英文特征时,新式英语可能更为妥当。)


在香港的英文中学内,这种情况尤其明显。不论老师或者学生有在日常使用混用语的倾向,例子如 “因为light rays are parallel to principal axis,所以会focus on focal plane” (因为光线平行于光轴,所以会聚焦与焦平面上)。


这种特殊说话方式主要是由英文中学学生不认识某些关键词的中文翻译(如光轴,principal axis),在日常沟通的时候便会将英语字词代入来完成句子。这个情况也会发生在老师身上,老师们为了确保能够准确表达某些概念,会用中文讲授,但此一类关键词则维持用英文。


姓名

一些中国人会因为不熟悉英文名字的习惯而取一些不太适当的英文名。有的来自他们早期学过的英语单词,比如Apple(苹果),Space(太空),Can(罐头),Sea(海),Mooncake(月饼),Magic(魔术),Spider(蜘蛛),Thunder(雷),Cloudy(有云的),Table(桌子),Bird(鸟),Eleven(十一),Hifi(高保真),H₂O(水的化学式),Puppy(小狗,幼犬)有的来自一些动物,植物,天气现象,家用电器,星期或者月份,有些人的名字甚至会犯点西方人的忌讳。他们可能用一些他们喜爱的西方物品或者一些文绉绉的词语做自己的名字,比如,cola(可乐)Nautica(水手)或者Victory(胜利),Nation(国家)。


有一些中文易于发音的词汇也别用于他们的英文名,但这些词,可能在英文中很陌生,比如coco这个词。还有一些虽然起对了名字,但不是发音有问题就是乱拼写,比如Keith(注:英文中男子名基斯)被拼成Keif。


有些人用其他国家文字的名字明作为自己的英文名,比如俄罗斯和日本的Yuri,Jun。的确,欧洲许多国家的名字越来越的多应用在英语中,这并不奇怪,但是像日本名字Jun这样和英文中的"June"发音完全相同的名字就有一个大问题。日文中的Jun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而在英语中June通常是指女性。也许这样的名字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昵称,但是如果你是在商业场合或者其他正式场合,最好选用正确而简单的英文名。


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上甚至有“救救中式英语”小组,并吸引了8000多名成员,里边有超过2500条中式英语例子。


当中国人发明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后,这个看起来有些雷人的词汇就带领着Chinglish(中式英语)一路前进。当四川人发明了“standing flower”(站花)后,川式英语也开始不断出现在川菜菜谱的翻译中。如果是严肃的学者,听过这种统计后大体上有两种反应。一种觉得08奥运都举办过了,外国人看见满街路牌上都是读不通的或读出歧义,这样太丢人了。另一种就是强烈的自豪感了。English到中国变成Chinglish,然后不但被foreigner accept(外国人接受),而且居然还很Popular(流行)。这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已经相当不一般了,不说跟盛唐比吧,但也相当了不起了。


更多关于Chinglish的笑话,是天才的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例如那个著名的颇有诗歌性质的事故现场描述:“one car come,one car go,two cars pengpeng,the people die(一辆车来,一辆车去,两车碰碰人死了。);“You say what?"(你说啥?)→无论是中国人或是外国人看了都不禁会心一笑。


就是这样一个个无名的天才,用幽默溶解了语言的国界,微笑着伸出手,让不同的人牵着手走到了一起。不经意间迸发出的火花,却不知不觉中溶解了冰河——“drink tea(喝茶)”……这些中式英语已经成为了标准英语的一部分,而“博客”、“粉丝”这些生词也逐渐被添加到汉语词典里来。


2013年3月下旬,一段记者采访赞比亚官员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获得数万微博网友关注和转发。视频中,一位男记者和赞比亚官员对答,网友称其“发音夹杂方言腔调,语法存在中文思维痕迹”,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式英语”的争论。



视频中记者一共用英语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What is your view about Five Bricks Countries?” 第二个问题是“How do you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ly years”?第三个问题是“How do you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Zambia in development”?其中,“how do you see”成为了网友吐槽的另一个雷点。


网友热议

有网友质疑:“这几个单词对应的中文是“你怎么看”,明显是中文思维,不会是用汉语拼音对照来学英语的吧?” 


有人说,这是中国英语教学僵硬呆板的表现,有人说,只要能沟通,“中式英语”又何妨?


“看了这个视频,我突然对自己的口语自信了。”


“记者一开口,世界都安静了。但是老外居然听懂了,还真难为他了。”


“听了这发音,我跪了,气死英语老师啊。” 



中式英语再次成为了热点。这次不再是指示牌上的英文错误,也不是餐馆不知所云的菜谱,而是中国人自创出来的新词汇:“Smilence”(笑而不语)、“Emotionormal”(情绪稳定),还有更富时代特色的“Chinsumer”(指到国外旅行疯狂购物的中国人)、“Vegeteal”(指开心网上的“偷菜”)。人们在网络上传播和把玩着这些中式英语单词,新词还在不断被发明出来。


从最早我们自己讽刺初学者英文水平低,到后来好多外国人搜集散布在公共场合里不经意间的“巧妙”错用,再到如今中国人开始故意错用甚至自创英语单词,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内涵在不断地被拓展,人们对中式英语的态度也由开始的拒绝、嘲笑转变为欣赏、把玩甚至鼓励。语言是时代变迁最敏感的反应器,中式英语繁盛的背后是中外交往更加密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Long time no see”、“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之后,也许会有更多中式英语成为外国人的日常用语。


有人给中国式英语下了定义: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不过,中式英语进一步被提上议事日程,还是跟大量外国人到中国工作、生活和旅游有关。影响最大的中式英语还是公共场所指示牌和餐馆菜单上的英语,在网络上,它们多数由外国人拍摄,以图片配文的形式出现,数量可谓成千上万。比如“请携带好随身物品”被写成“Please take good personal luggage”,“先下后上,文明乘车”则是“First under after on,take riding with civility”。有当事者表示,许多地铁站、旅游景点、餐馆和其他公共场所的中英文双语标志,英文翻译最初只为形式齐全,有些只是随便拿字典或者用谷歌翻译之类的软件翻出来完事,并没有太多人注意,可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出现在这里,他们首先注意的是英文,于是其中的错误一一浮出水面。


有趣的是,中式英语的被发现和被消灭几乎是前脚和后脚的事。有外国人说,他曾经在机场发现有趣的中式英语,可是没过几天再去的时候,已经被更换成正确的表达方式。也许正是外国人对中式英语的发现让国人开始注重对中式英语的清理,特别是奥运会和世博会在中国城市举行的这几年,北京、上海和其他城市都展开了对中式英语标识的全面纠正工作。而同时传来的却是外国人遗憾的声音“取缔中式英语的消息令人沮丧”,“如果来到中国只看到‘Welcome’,而不是看到‘Welcome your presence’,将是多么索然无味”。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上出现了“救救中式英语”的小组,吸引了8000多名成员。在国内网站如天涯上,保留中式英语的帖子也能得到无数响应。不过,在中国人中,更多的意见是:“这些错误的翻译是挺好笑的,但是这种错误的标识长年累月地被挂在大街小巷醒目之处就更好笑。这种混合式的非标准英语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有网友表示:“我们不能因为外国人觉得好玩就把它们保留下去。”


正统领域的中式英语势必将越来越少,但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可能会对中式英语更加敏感(无论中外人士),新上传的网上的Chinglish图片总能引起网友追捧,比如最近的一个安徽房地产广告语“No Hefei,Guangbian World”(不出合肥,逛遍世界),还有“Kaifeng Bus Stop Jin Mouth”(开封公交进站口),上海南京路咖啡馆里的“ Take Iron Coffee”(拿铁咖啡) 等,它们总在出其不意地挑战着人们想像力的极限,而赶在它们消失之前将其记录下来,正是许多人在做的。“中式英语要消失,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已经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有人分析道。在互联网上,中式英语的狂热追随者数目还在上升之中。而中式英语的新式变体也在不断涌现。GLM坚持认为:中式英语会继续存在,甚至可能更“繁荣”,"Do you need any help" "welcome toChinglish"。


对于中式英语的使用问题,中国人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赞成使用中式英语,认为它是国际英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变化的真实写照,应给以宽容和肯定;另一种是反对使用中式英语,认为它是一些人对英语使用不熟悉而造成不合乎英语习惯的一种表现,是有着不同错误形式的畸形英语,应受到指责和排斥。据网络媒体统计,赞成使用中式英语的网友有七成,而反对使用中式英语的网友只有三成。其实这两种不同的意见正好反映了人们对于中式英语使用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指出,人们应该以宽容、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对待中式英语,而不是指责和排斥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生存法则对中式英语同样适用;不过它的优胜劣汰,也需要给以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调节,这样才有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沟通交流。他还指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现行的标准英语;有关部门应该协助规范中式英语的运用。他提醒学生,在托福、雅思、GRE等的考试中,应该避免使用中式英语,以免造成失分影响成绩。


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关注

点击👇👇推荐,探索更多精品素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